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:::

孩子想什麼?爸媽怎知道

撰文好家庭事奉中心

親子溝通是所有家庭終其一生面臨的課題,相處平順快樂似天堂,反之烏雲罩頂,卡關的問題接腫而來。從剛出生的孩子,爸媽就開始學習了解寶寶哭到底是肚子餓還是不舒服,到還不會說話,用手語肢體表達的學步兒,接著學齡前幼兒、國小學童、青少年至成年,對孩子的了解都是在互動中摸索,沒有標準答案。

研究家庭親子領域的權威周育如老師,就接到許多家長提出的最大疑問:如何解讀孩子的情緒,包括孩子從褓姆家或安親班回家,為何哭鬧的時間多?表達時總是用激烈的方式?陪伴的時間到底要多久才算有品質?要如何才能有效幫助孩子學習?

和孩子的溝通從出生就開始,看似漫長,但到孩子長大離巢前,父母真正投入陪伴不過十幾年的時光。若孩子從小有媬姆帶,唸書時是和安親班、補習班相伴,親子相處互動的時間更被壓縮,父母要在這一點上理解、珍惜運用。

周育如老師點出,當孩子進入學齡期,還常出現不合適的情緒表達,例如哭鬧或打滾的方式,可能就是親子溝通的警訊!也許孩子曾經好好的表達需求,但不被父母重視;又或者孩子是無理取鬧,只因為曾經在公共場合激烈表達,父母礙於面子答應了,讓孩子得逞後履試不爽。因此父母要做的是,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,適度給予滿足、教導,讓孩子慢慢學會情緒調控。

另外針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,若有溝通封閉的情況發生,大多數都是父母在國小及幼兒期的陪伴量不足、品質也不佳,這時再來彌補費力又耗時,周育如老師提醒父母,學齡前的孩子要陪玩,學齡後的孩子要陪他做功課,青春期的孩子要和他聊天,若「之前累積夠多質與量的陪伴」,青春期父母與青少年可以有比較多深刻的談話。

在解讀孩子的情緒方面,父母不能偷懶只是用「看」的,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發生什麼事,發生的事對孩子有什麼意義。與孩子互動夠多的父母,可以了解孩子平時的情緒表達風格,因此當孩子的反應異常時,立刻就能查覺。

還有許多家長想知道的如何幫助孩子學習?周育如老師也在-「解讀孩子的情緒」系列主題中,有完整的解析。

 

了解孩子傳送門=幸福教養系列-解讀孩子的情緒-周育如老

回到上方